杨帆站在央视舞台上,灯光亮得晃眼,他却笑得像个邻家大哥。谁能想到,这个东北汉子从沈阳一路拼到北京,靠的不仅是自己的本事,还有家里那位默默支持的妻子李飒。他们的小日子,平凡得像你我家,却又暖得让人心里一热。

杨帆早年在辽宁电视台混得风生水起,工作稳定,生活舒坦。可央视抛来橄榄枝,他没犹豫多久就决定去闯一闯。北京的日子不好过,房租贵,节奏快,他心里也打过鼓。妻子李飒一句话点醒他:“你在哪儿,家就在哪儿。”就这八个字,杨帆咬咬牙,收拾行李上了路。

到北京后,杨帆得适应央视的高强度工作。节目一个接一个,竞争对手个个是高手。他累得像陀螺转个不停,回家只想倒头就睡。李飒却没一句怨言,每天早起给他做饭,晚上煲汤等着他。杨帆说,那段时间,喝着老婆熬的汤,他觉得自己还能再拼一把。

李飒在北京找了份会计工作,每天挤三趟公交上班。租的房子小,厨房连抽油烟机都没有,她炒菜呛得咳嗽,却从没喊过苦。杨帆晚归时,总能看到桌上热腾腾的饭菜。那份温暖,比任何奖杯都来得实在。

有次杨帆病了,高烧39度,孤零零躺在出租屋里。妻子回老家照顾生病的妈,他连个送医院的人都没有。凌晨三点,他给搭档张蕾打了电话。张蕾二话不说赶到医院,签字、缴费,忙得满头是汗。杨帆躺在病床上,第一次觉得,追光灯再亮,也暖不了深夜的胃。

2012年,他们在海淀民政局领了证。没钻戒,没婚纱照,杨帆用第一份主持人工资买了对素圈戒指。李飒看着戒指,笑了,说想起大学时他送的银手链。那会儿杨帆穷得叮当响,却在广播站为她点了一首《最浪漫的事》。李飒站在宿舍窗前,看他在梧桐树下傻乎乎地仰头笑,觉得这男人靠谱。

婚后几年,李飒生了大女儿。杨帆那会儿正忙着直播五一特别节目,孩子出生时他还在台上。节目一结束,他连妆都没卸就往医院冲,路上闯了俩红灯。站在新生儿监护室前,他隔着玻璃亲了亲女儿的小脚丫,眼眶有点湿。后来小女儿出生,他推掉所有通告,守在产房外,还用录音笔录下孩子的第一声啼哭。

杨帆家俩闺女,性格天差地别。大女儿文静,喜欢练钢琴;小女儿是个小旋风,八个月就敢抓着茶几练“体操”。李飒的手机里全是孩子的搞笑照片:老大啃绘本,老二拿尿不湿给玩具熊当“皇冠”。杨帆在节目里吐槽,别人家孩子是“充电五分钟,通话两小时”,他家俩祖宗是“充电两小时,拆家五分钟”。可每次加班到深夜,他都会翻翻手机里的监控截图,笑着骂一句“小混蛋”。

2020年疫情来了,杨帆主动请缨留在台里值守。封闭管理快一个月,他只能通过视频看孩子。两个女儿在屏幕那头跳着自编的洗手舞,李飒在旁边忙着跟社区志愿者核对物资。杨帆看着屏幕,心想,这日子再难,有家人在,就啥都不怕。

现在走进杨帆家,玄关挂着老家的松针画,桌上摆着李飒做的水果插花。周末早上,他穿着旧运动裤遛娃,胸前挂个粉色Hello Kitty水壶,活脱脱一个“女儿奴”。李飒还保持着记账的习惯,笔记本里记着2008年的地下室租金、2015年的婴儿车分期,却从没记过杨帆送的礼物。她说,那些东西,记在心里就够了。

杨帆常说,事业和家庭像两只手,哪只都不能松。有次他推掉应酬赶回家,看见夕阳把厨房照成蜜糖色。李飒在踮脚拿绿豆,两个女儿趴在地上拼恐龙拼图。他站在门口,觉得这画面比任何舞台都美。

从沈阳到北京,从地方台到央视,杨帆和李飒用一步一个脚印,走出了一条属于他们的路。他们没啥惊天动地的大事,就是普普通通地彼此支持,过日子。杨帆说,妻子是他最大的底气,不管外面风多大,家永远是他的港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