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学那会儿,肖雄就爱上了表演。上海少年宫的朗诵课,让她第一次发现语言能让人心动。她站在台上念诗,感觉整个人都活了。1976年高中毕业,命运却给她开了个玩笑—被分到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当车工。流水线上一天到晚轰隆隆,机油味儿呛鼻子,手磨得粗糙,抬头只有灰扑扑的厂房。她心里清楚,这活儿跟她的梦想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
可肖雄不是那种轻易认输的人。1977年,上海有个青年业余话剧团招人,她眼睛一亮,立马跑去试戏。凭着一股子拼劲,她过了面试,挤进了剧团。虽然是业余团,但对她来说,这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。没事就排练,逮着机会就上台,她终于又摸到了表演的边儿。

1978年,北京空政话剧团来上海挑人。这可是个大机会!她咬牙报名,试戏时使出浑身解数,硬是把自己演进了这个跟军队挂钩的剧团。20岁,她背上行囊,去了北京。从此,她的演艺路跟军方连上了,职业生涯也多了几分特别的色彩。

1979年,肖雄接了第一部电影《他们在相爱》。第一次上大银幕,她拼了命地演。片子播出后,观众反响不错,她的名字开始有点光彩。虽然还没大红大紫,但这步棋走对了。到了八十年代,她的路子越走越宽,接戏接到手软,演啥像啥,慢慢成了那个年代的标志性演员。

1982年,她演了电影《逆光》里的徐珊珊,一个普通造船厂女工。角色看着不起眼,可她读剧本就觉得有戏。她用心演,把女工的韧劲儿全掏出来了。片子一出,观众叫好,评论家也夸她演得真。1983年,她又接了电视剧《蹉跎岁月》,演知青杜见春。这剧讲下乡的苦日子,她演得太到位,把那个年代的苦和希望全摆在观众面前。剧一播,她直接拿了第一届金鹰奖最佳女主角,手握奖杯,她知道自己站稳了。

之后几年,肖雄没闲着。《电梯》《弧光》这些片子,她都演了,每回都能拿出不一样的味道。她能演苦情的,也能演内敛的,啥角色都能驾驭。空政话剧团的努力也没白费,她评上了国家一级演员,还拿到了正军级待遇。这待遇可不是随便给的,全凭真本事。

事业顺得像开了挂,可肖雄没飘。1985年,她跑去北京电影学院,报了个表演干部专修班,想让自己的表演更扎实。学跟演两不误,她拍了《鸳鸯楼》这样的片子,演技越来越沉稳。到八九十年代,她已经是圈里响当当的人物了。谁看了不说一句:这姐们儿真行!

生活上,肖雄却碰了点坎。1983年,25岁的她经朋友介绍结婚了。对象挺有文化,俩人一开始聊得来。可她事业越来越火,回家时间少了,俩人话也少了。他想要个安稳的家,她却停不下来。磨了七八年,1990年,他们坐下来谈,决定分开。没吵没闹,就是觉得走不下去了。

离婚后,肖雄一个人过得挺自在。她把心思全扑在工作上,闲下来看看书、听听歌。朋友劝她再找一个,她就笑笑,没当回事。她不是不信感情,只是觉得没必要凑合。如今65岁,她还是单身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,没觉得缺啥。

2011年,肖雄在《血战长空》里演宋美龄。这角色不好演,得有气场又得有分寸。她下了大功夫,演得让人挑不出毛病。现在她戏接得少了,只挑有意思的演。她还干点别的,比如指导年轻演员,或者参加艺术活动。她不是为了出名,就是想把经验传下去。

肖雄这人牛在哪儿?她从工厂流水线走出来,硬靠自己爬到这位置。没被婚姻拖住后腿,也没被年龄压垮。她不端着架子,就是真。她的成功靠的是本事,不是炒作。在演艺圈这种地方,她能一直专注演戏,不在乎乱七八糟的眼光,挺不容易。60多岁还这么自在,她用自己的活法告诉大家:人生可以自己说了算。